地薄肯成林

  • “地薄肯成林”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地薄肯成林”出自宋代苏辙的《咏竹二首》,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dì báo kěn chéng lín,诗句平仄:仄平仄平平。

    “地薄肯成林”全诗

    《咏竹二首》
    湖滨宜草木,修竹可三寻。
    廛居多野思,移种近墙阴。
    及尔迷未醒,方予热正侵。
    无嫌不逮本,地薄肯成林

    分类:

    作者简介(苏辙)

    苏辙头像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咏竹二首》苏辙 翻译、赏析和诗意

    诗词:《咏竹二首》

    湖滨宜草木,
    修竹可三寻。
    廛居多野思,
    移种近墙阴。

    及尔迷未醒,
    方予热正侵。
    无嫌不逮本,
    地薄肯成林。

    中文译文:
    在湖滨,适宜生长各种草木,
    修竹高可达三丈。
    我住在乡间,常感怀念野外的景色,
    于是将竹子移植到近墙的阴凉处。

    竹子茂盛生长,像是迷失在热情的侵袭中,
    直到我才恍然醒悟。
    虽然土地贫瘠,不足以成为茂密的森林,
    但我并不嫌弃,愿意将竹子种在这里。

    诗意和赏析:
    苏辙的这首《咏竹二首》以咏史抒怀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喜爱和对生活环境的思考。

    首先,诗人提到湖滨宜草木,暗示着湖滨地区适宜植物的生长,其中修竹更是可以长得高大。这里可以理解为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体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其次,诗人以自己居住的地方为背景,描绘了自己的思乡之情。他在乡间的住所,虽然离野外的自然景色有一定的距离,但他通过将竹子移植到近墙的阴凉处,试图在生活环境中再现自然之美。这种对野外景色的怀念和对自然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然而,在第二首诗的结尾,诗人提到自己恍然醒悟。这里可以理解为他在享受竹子带来的美好时,意识到自己的迷失。他意识到竹子虽然茂盛生长,但土地贫瘠,无法成为真正的茂密森林。然而,诗人并不嫌弃这样的环境,愿意将竹子种在这里。这里可以理解为诗人对现实的接纳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写竹子的生长和对生活环境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乡土之情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的接纳和积极态度。诗人以竹子为媒介,抒发了自己对人生和境遇的思考与感慨,展现了他细腻而深沉的情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地薄肯成林”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yǒng zhú èr shǒu
    咏竹二首

    hú bīn yí cǎo mù, xiū zhú kě sān xún.
    湖滨宜草木,修竹可三寻。
    chán jū duō yě sī, yí zhǒng jìn qiáng yīn.
    廛居多野思,移种近墙阴。
    jí ěr mí wèi xǐng, fāng yǔ rè zhèng qīn.
    及尔迷未醒,方予热正侵。
    wú xián bù dǎi běn, dì báo kěn chéng lín.
    无嫌不逮本,地薄肯成林。

    “地薄肯成林”平仄韵脚

    拼音:dì báo kěn chéng lín
    平仄:仄平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十二侵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地薄肯成林”的相关诗句

    “地薄肯成林”的关联诗句

您也许还喜欢

使用小程序,功能更全,类型更多
点击前往微信小程序!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