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柳萧疏楼阁闲

  • “榆柳萧疏楼阁闲”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榆柳萧疏楼阁闲”出自唐代孟郊的《洛桥晚望》,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yú liǔ xiāo shū lóu gé xián,诗句平仄:平仄平平平平平。

    “榆柳萧疏楼阁闲”全诗

    《洛桥晚望》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分类: 冬天写景抒情

    作者简介(孟郊)

    孟郊头像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洛桥晚望翻译及注释

    翻译
    天津桥下的冰刚结不久,洛阳的大道上便几乎没了行人。
    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万籁俱寂,悄无人声。在明静的月光下,一眼便看到了嵩山上那皑皑白雪。

    注释
    天津桥:即洛桥,在今河南省洛阳西郊洛水之上。
    萧疏:形容树木叶落。
    嵩山: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面,是五岳中的中岳。

    洛桥晚望鉴赏

      此诗写出了“明月照积雪”的壮丽景象。天空与山峦,月华与雪光,交相辉映,举首灿然夺目,远视浮光闪烁,上下通明,一片银白,真是美极了。诗人从萧疏的洛城冬景中,开拓出一个美妙迷人的新境界,而明月、白雪都是冰清玉洁之物,展现出一个清新淡远的境界,寄寓着诗人高远的襟怀。

      前人有云孟开端最奇,而此诗却是奇在结尾。它通过前后映衬,积攒力量,造成气势,最后以警语结束全篇,具有画龙点睛之妙。

      题名《洛桥晚望》,突出了一个“望”字。诗中四句都写所见之景,句句写景,没一句写情。然而前三句之境界与末句之境界迥然不同。前三句描摹了初冬时节的萧瑟气氛:桥下冰初结,路上行人绝,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万籁俱寂,悄无人声。就在这时,诗人大笔一转:“月明直见嵩山雪”,笔力遒劲,气象壮阔,将视线一下延伸到遥远的嵩山,给沉寂的画面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在人们面前展示了盎然的意趣。到这时,人们才恍然惊悟,诗人写冰初结,乃是为积雪作张本;写人行绝,乃是为气氛作铺陈;写榆柳萧疏,乃是为远望创造条件。同时,从初结之“冰”,到绝人之“陌”,再到萧疏之“榆柳”、闲静之“楼阁”,场景不断变换,而每一变换之场景,都与末句的望山接近一步。这样由近到远,视线逐步开阔,他忽然发现在明静的月光下,一眼看到了嵩山上那皑皑白雪,感受到极度的快意和美感。而“月明”一句,不仅增添了整个画面的亮度,使得柔滑的月光和白雪的反射相得益彰,而且巧妙地加一“直见”,硬语盘空,使人精神为之一振。

      诗人写景固然是从审美出发,但是都是以情为景的精神。没有情的景是死板的。诗人写情以景物人物事件为依托,没有景的情是空洞的。从原理上说来,形神兼备和情景交融是一致的,只不过形神兼备多用于事物描写,情景交融多用于景物描写。

    洛桥晚望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元和年(806年)初,诗人随河南尹郑余庆为水路转运从事之时。

    “榆柳萧疏楼阁闲”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luò qiáo wǎn wàng
    洛桥晚望

    tiān jīn qiáo xià bīng chū jié, luò yáng mò shàng rén xíng jué.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yú liǔ xiāo shū lóu gé xián, yuè míng zhí jiàn sōng shān xuě.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榆柳萧疏楼阁闲”平仄韵脚

    拼音:yú liǔ xiāo shū lóu gé xián
    平仄:平仄平平平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五删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榆柳萧疏楼阁闲”的相关诗句

    “榆柳萧疏楼阁闲”的关联诗句

您也许还喜欢

使用小程序,功能更全,类型更多
点击前往微信小程序!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