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塞外偷儿塞内兵,圣君宵旰望升平。
碧幢未作朝廷计,白梃犹驱妇女行。
可使御戎无上策,只应忧国是虚声。
汉王第宅秦田土,今日将军已自荣。
译文:
塞外的盗贼和塞内的士兵,期待着圣君的夜晚和平安。蓝幢还未建立政权的计划,成百上千的士兵仍在驱逐妇女行军。可以制定治国之策,但只有对国家忧虑是是虚有其表。汉王的宅邸,秦国的土地,如今将军已经得到了荣耀。
诗意:
这首诗抒发了唐代诗人罗隐对塞外边疆和塞内朝廷的思考和观察。诗人通过对比塞外和塞内的景象,表达了对和平安宁的期盼。他同时表达了对统治者的失望,在蓝幢未能制定有效治国计划的同时,却在驱逐百姓,忽略国家安危。最后,诗人通过汉王和将军的对比,表达了自己对功名和地位的反思。
赏析:
这首诗通过语言的对比和对塞外和塞内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现状的思考和对治国方略的认识。诗人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刻画出了塞外的生活艰辛和塞内朝廷的虚伪。与此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对统治者的失望和对将军地位的思考。整体上,这首诗词既具有社会批判意味,又带有一定的自省性质,给人以深思的启示。
sài wài
塞外
sài wài tōu ér sāi nèi bīng, shèng jūn xiāo gàn wàng shēng píng.
塞外偷儿塞内兵,圣君宵旰望升平。
bì chuáng wèi zuò cháo tíng jì,
碧幢未作朝廷计,
bái tǐng yóu qū fù nǚ xíng.
白梃犹驱妇女行。
kě shǐ yù róng wú shàng cè, zhǐ yīng yōu guó shì xū shēng.
可使御戎无上策,只应忧国是虚声。
hàn wáng dì zhái qín tián tǔ, jīn rì jiāng jūn yǐ zì róng.
汉王第宅秦田土,今日将军已自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