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不知有汉

  • “乃不知有汉”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乃不知有汉”出自魏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nǎi bù zhī yǒu hàn,诗句平仄:仄仄平仄仄。

    “乃不知有汉”全诗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间隔 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作者简介(陶渊明)

    陶渊明头像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桃花源记翻译及注释

    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名叫刘子骥的人,是位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是没有实现,他不久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注释
    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
    武陵:郡名,现在湖南常德市一带。
    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作为。
    缘:沿着,顺着。
    行:前行,走。
    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忽逢:忽然遇到。逢:遇到,碰见。
    夹岸:溪流两岸。
    杂:别的,其他的。
    芳草鲜美: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芳:花;鲜美:鲜艳美丽。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
    甚:很,非常。
    异之:即“以之为异”,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惊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复:继续。
    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词类活用)
    欲:想要。
    穷: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走到······的尽头。
    林:代指桃花林。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尽:消失(词类活用)
    便:于是,就。
    得:发现。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若:好像……似的。
    舍:舍弃,丢弃,文中指离开。
    初:起初,刚开始。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副词,仅。
    复:又,再。
    行:行走。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然:形容开阔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平:平坦。
    旷:开阔;宽阔。
    屋舍:房屋。
    俨(yǎn)然:(古今异义)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形容齐整;形容庄严。
    之:这。
    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
    鸡犬相闻:(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种作:指世代耕种劳作的人。
    衣着:穿着打扮。
    悉:全,都。
    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有更好的翻译:另外一个世界的人,因为桃花源人从秦到晋一直与世隔绝)
    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黄发,古时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象征,这指老人。垂髫,古时小孩不扎结头发,头发下垂,这里指小孩子。(借代修辞)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并:都。
    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乃大惊:竟然很惊讶。乃:竟然。大:很,非常。
    从来:从……地方来。
    具:全都。
    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要(yāo):通“邀”,邀请。(通假字)
    咸:副词,都,全。
    问讯:打听消息。
    云:说。
    先世:祖先。
    率:率领。
    妻子:(古今异义)古义:指妻子、儿女。“妻”“子”是两个词,不是现代汉语的“妻子”今义:男子的配偶。
    邑人:同县的人
    绝境:(古今异义)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明显出路的困境;进退维谷的境地。 绝:绝处。
    复:再,又。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
    遂:于是。
    间隔:隔断,隔绝。
    今:现在。
    乃(乃不知有汉的乃):竟,竟然。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在汉语的“无论”(古今异义)。
    为:给。
    具言:详细地说。
    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闻:知道,听说。
    叹惋:感叹,惋惜。
    余:其余,剩余。
    延至:邀请到。延,邀请。
    至:到。
    停:停留。
    辞:辞别。
    去:离开。
    语:告诉。
    不足:不值得。(古今异义)
    为:介词,向、对。
    既:已经。
    便扶向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词类活用)
    及:到达。
    郡下:太守所在地,指武陵。
    诣(yì)太守:指拜见太守。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如此:像这样,指在桃花源的见闻。
    即:立即。
    遣:派遣。
    寻向所志: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寻,寻找。 向,先前。 志(名词),标记。(所+动词译为名词)
    遂:终于。
    复:再。
    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高尚:品德高尚。
    士:隐士。
    也:表判断。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 计划,打算。(词类活用)
    未:没有。
    果:实现。
    未果:没有实现。
    寻:不久。
    终:死亡。
    问津:问路,这里是探访,访求的意思。津:本义渡口。
    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生活安逸的地方。现用来比喻一种虚幻的超脱社会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境界。
    业:职业

    桃花源记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出:
    (1)不复出焉:出去。
    (2)皆出酒食:拿出。
    寻:
    (1)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2)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
    (1)便舍(shě)船:离开。
    (2)屋舍(shè)俨然:名词,房屋,客舍。
    中:
    (1)中无杂树:“中间”。
    (2)晋太元中:“年间”。
    (3)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
    (1)处处志之:名词活用为动词,“做标志”。
    (2)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
    (1)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2)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3)处处志之:语气助词,不译。
    (4)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
    (6)具答之:代词,代指桃花源人。
    为:
    (1)武陵人捕鱼为(wéi)业:动词,作为。
    (2)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3)此人一一为(wéi)具言所闻:读wéi,介词,对、向。
    遂:
    (1)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2)遂迷:“终于”。
    (3)后遂无问津者:“就”。
    得:
    (1)便得一山:得到,引申为看见。
    (2)得其船:得到,引申为找到。
    闻:
    (1)鸡犬相闻:听见。
    (2)闻有此人:听说。
    向:
    (1)寻向所志:从前

    多词一义
    (1)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顺着
    (2)便要(yāo)还家、延至其家:要通“邀”,邀请。
    (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并怡然自乐:都
    (4)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5)便扶向路、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

    古今异义
    穷(古义:穷尽;今义:贫穷)
    从来(古义:从哪里来;今义:向来)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不管)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成年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水源(古义:溪水发源的地方;今义:指人们饮用的水的来源)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
    芳(古义:花;今义:气味芬芳)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够)
    间隔(古义:间离隔绝; 今义:空间或时间上的隔绝)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缘(古义:沿着 ;今义:缘故,缘分)
    津(古义:渡口,路,探访。文中指访求、探求的意思。今义:唾液)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指没有血缘关系的人)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开朗(古义:土地开阔;今义:乐观,畅快 多形容性格)
    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
    延(古义:邀请;今义:延伸,延长)
    悉(古义:全,都;今义:熟悉)
    咸(古义:全,都;今义:一种味道)
    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
    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
    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对…)
    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
    要(古义:邀请;今义:表示意愿)

    词类活用
    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语(此中人语(yu第四声)云):名词作动词,告诉
    黄发(黄发垂髫):借代手法,代指所有的老人
    垂髫(黄发垂髫):借代手法,代指所有小孩
    通假字“要”通“邀”,邀请(不属于150实词范围内)
    具:通“俱”,完全、详尽

    古汉语句式
    1)判断句
    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句意: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
    2)省略句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是“(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省略。句意:(村人)看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村人),于是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准备食物款待他。)
    省主语:
    例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是“〈小口〉仿佛若有光”的省略。句意:山上有一个小洞口,〈小口里面〉隐隐约约好像有些光亮。)
    例二:便舍船,从口入。(是“〈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的省略。句意:〈渔人〉就丢下船,从洞口进去。)
    本文省略主语有多处,如:“(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招待渔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翻译时一并补出。
    省宾语:
    例一:问所从来(是“问之所从来”的省略。“之”代“渔人”。句意:问〈渔人〉从哪里来。)
    省介词:
    例二:林尽水源(是"林尽于水源"的省略.)9.四个“然”①豁然开朗(豁然):开阔的样子②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③怡然自乐(怡然):愉快的样子④欣然向往(欣然):高兴的样子
    3)出自本文的词语:(今义)
    世外桃源:指环境幽静或安逸的地方。
    豁然开朗: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
    与世隔绝:不与人来往,或已以局外人的身份看待事物。
    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桃花源记相关练习

    原文回答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林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风景优美)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
    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曲折、隐蔽、幽深)
    4.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
    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环境优美宁静、生活安乐幸福)
    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风淳朴、热
    情好客)
    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7.渔人是如何离开桃花源的?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暗示这个地方不存在。 增强故事曲折和传奇色彩。

    探究思考
    1.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怎样划分结构?
    明确: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开端)
    第二部分(2至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
    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4至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2.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
    明确:文章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的愿望。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单。
    3.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虚构了这样一种理想社会: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但他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课文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
    ①因为桃花源的景色动人美丽,给生活增添了一份快乐。
    ②因为人们的生活有条理,自在生活的快乐。
    ③人们热情好客的纯朴之美。

    桃花源记赏析

      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桃花源记写作背景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桃花源记赏析二

      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忘”字写其一心捕鱼,无意于计路程远近,又暗示所行已远。其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行不记山深浅”的妙境相似。“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乃写景妙笔,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造语工丽而又如信手拈来。第二段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渔人的搜寻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带出来。及至通过小口狭道,写到“豁然开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韵致。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然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最后写桃源人见到渔人的情景,由“大惊”而“问所从来”,由热情款待到临别叮嘱,写得情真意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第三段先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对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寻访无着也不再问津了,而陶渊明自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在《桃花源诗》的结尾处就剖露了“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的心愿。他以桃花源人为志趣相合的契友,热切期望与之共同生活于桃花源中。

      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但《桃花源记》的艺术成就和魅力绝不仅限于此,陶渊明也不仅仅是企望人们确认其为真实的存在。所以,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规往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徜恍迷离,便是这些话题中最堪寻味之笔。它所暗示于世人的是似在人间非在人间,不是人间胜似人间,只可于无意中得之而不可于有意中求之,似乎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着某种微妙的内在联系。这虚渺灵奥之区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世人是难以揭晓的。它的开而复闭,渔人的得而复失,是陶渊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谜,“惹得诗人说到今”。可是,他又在《桃花源诗》中透露了一点消息,说“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复还幽蔽”,乃是因为“淳薄既异源”!原来桃源民风淳厚,人间世风浇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为争夺之场”(苏轼《和桃花源诗序》),玷污了这块化外的净土,即使像刘子骥那样的人间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机缘。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社会,但是能提出这个空想是难能可贵的。

      此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其一个特点。增添了神秘感。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

    “乃不知有汉”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táo huā yuán jì
    桃花源记

    jìn tài yuán zhōng, wǔ líng rén bǔ yú wèi yè.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yuán xī xíng, wàng lù zhī yuǎn jìn.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hū féng táo huā lín, jiā àn shù bǎi bù, zhōng wú zá shù, fāng cǎo xiān měi, luò yīng bīn fēn, yú rén shén yì zhī.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fù qián xíng, yù qióng qí lín.
    复前行,欲穷其林。
    lín jǐn shuǐ yuán, biàn dé yī shān, shān yǒu xiǎo kǒu, fǎng fú ruò yǒu guāng.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biàn shě chuán, cóng kǒu rù.
    便舍船,从口入。
    chū jí xiá, cái tōng rén.
    初极狭,才通人。
    fù xíng shù shí bù, huò rán kāi lǎng.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tǔ dì píng kuàng, wū shè yǎn rán, yǒu liáng tián měi chí sāng zhú zhī shǔ.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qiān mò jiāo tōng, jī quǎn xiāng wén.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qí zhōng wǎng lái zhǒng zuò, nán nǚ yī zhuó, xī rú wài rén.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huáng fà chuí tiáo, bìng yí rán zì lè.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jiàn yú rén, nǎi dà jīng, wèn suǒ cóng lái.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jù dá zhī.
    具答之。
    biàn yào huán jiā, shè jiǔ shā jī zuò shí.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cūn zhōng wén yǒu cǐ rén, xián lái wèn xùn.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zì yún xiān shì bì qín shí luàn, lǜ qī zǐ yì rén lái cǐ jué jìng, bù fù chū yān, suì yǔ wài rén jiàn gé.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wèn jīn shì hé shì, nǎi bù zhī yǒu hàn, wú lùn wèi jìn.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ǐ rén yī yī wèi jù yán suǒ wén, jiē tàn wǎn.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yú rén gè fù yán zhì qí jiā, jiē chū jiǔ shí.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tíng shù rì, cí qù.
    停数日,辞去。
    cǐ zhōng rén yǔ yún:" bù zú wèi wài rén dào yě.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jiàn gé yī zuò: gé jué jì chū, dé qí chuán, biàn fú xiàng lù, chǔ chù zhì zhī.
    ”(间隔 一作:隔绝)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jí jùn xià, yì tài shǒu, shuō rú cǐ.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tài shǒu jí qiǎn rén suí qí wǎng, xún xiàng suǒ zhì, suì mí, bù fù dé lù.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nán yáng liú zi jì, gāo shàng shì yě, wén zhī, xīn rán guī wǎng.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wèi guǒ, xún bìng zhōng, hòu suì wú wèn jīn zhě.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乃不知有汉”平仄韵脚

    拼音:nǎi bù zhī yǒu hàn
    平仄:仄仄平仄仄
    韵脚:(仄韵) 去声十五翰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乃不知有汉”的相关诗句

    “乃不知有汉”的关联诗句

您也许还喜欢

使用小程序,功能更全,类型更多
点击前往微信小程序!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