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风知劲草

  • “疾风知劲草”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疾风知劲草”出自唐代李世民的《赐萧瑀》,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jí fēng zhī jìng cǎo,诗句平仄:平平平仄仄。

    “疾风知劲草”全诗

    《赐萧瑀》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分类: 哲理启示

    作者简介(李世民)

    李世民头像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唐太宗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后世明君之典范。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赐萧瑀翻译及注释

    翻译
    在猛烈狂疾的大风中才能看得出是不是强健挺拔的草,在激烈动荡的年代里才能识别出是不是忠贞不二的臣。
    一勇之夫怎么懂得为公为国为民为社稷的正义的道理,而智勇兼具的人内心里必然怀有忠君为民的仁爱之情。

    注释
    ⑴萧瑀:字时文,隋朝将领,被李世民俘后归唐,封宋国公。
    ⑵疾风:大而急的风。劲草:强劲有力的草。
    ⑶板荡:动乱之世。
    ⑷勇夫:有胆量的人。
    ⑸智者:有见识的人。

    赐萧瑀鉴赏

      这首诗极富于哲理。诗的前两句是历来传颂的名句。“疾风知劲草”一语,出自宋·范晔《后汉书·王霸传》。此语原为汉光武帝刘秀赞誉王霸之言。光武谓霸曰:“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后世遂用以比喻只有经过危难或战乱的严峻考验,才能识别出谁的意志坚强,谁是忠诚可靠者。作者李世民在此诗中用此赞美萧瑀。次句的“板荡”乃《诗经·大雅》中两篇作品的名称。《板》、《荡》二诗讥刺周厉王无道,败坏政局。后以“板荡”代指政局变乱。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劲草”混同于一般的草;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诚臣”也容易混同于一般的人,其特殊性没有显现出来,因而不易鉴别。只有经过猛烈大风和动乱时局的考验,才能看出什么样的草是强劲的,什么样的人是忠诚的。

      后二句则另换角度,继续盛赞萧瑀。徒有一时之勇的“勇夫”并不懂得真正的“义”,而真正的“智者”必然心怀仁德。这里告诉读者,只有忠诚还是不够的,要智勇双全,才算是有用之才。有勇无谋,莫言义;有智无勇,难施仁。

      这首诗诗意浅显,说理形象,寓意深刻,言简意赅地揭示了“智”、“勇”、“仁”、“义”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不仅对于知人善任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于读者的自我完善,如何使自己成为智勇双全的有用之才方面,也具有启迪作用。“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二句,如今引用它,比喻只有经过尖锐复杂斗争的考验,才能考查出一个人的真正品质和节操,才能显示出谁是忠贞的强者。

    赐萧瑀创作背景

      唐高祖武德九年(626),李建成和李元吉密谋杀害李世民未成,又向李渊诬陷李世民。李渊听信后,打算惩处李世民。在萧瑀的据理力劝下,才打消了惩处他的念头。不久后,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渊在萧瑀的劝解下,才把政权交给了李世民。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封萧瑀为宰相。但由于萧瑀性情刚直,与房玄龄、魏征等大臣合不来,李世民便把萧瑀改任太子太傅。萧瑀毫无怨言,来到东宫任职,辅导太子十分尽职,李世民对他对太子的教导十分满意,于贞观九年(653),封萧瑀为“特进”,参预政事,并赠此诗给他,还说:“卿之忠直,古人不过。”

    “疾风知劲草”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cì xiāo yǔ
    赐萧瑀

    jí fēng zhī jìng cǎo, bǎn dàng shí chéng chén.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yǒng fū ān shí yì, zhì zhě bì huái rén.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疾风知劲草”平仄韵脚

    拼音:jí fēng zhī jìng cǎo
    平仄:平平平仄仄
    韵脚:(仄韵) 上声十九皓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疾风知劲草”的相关诗句

    “疾风知劲草”的关联诗句

您也许还喜欢

使用小程序,功能更全,类型更多
点击前往微信小程序!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