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屋三间

  • “小屋三间”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小屋三间”出自宋代朱熹的《百丈山记》, 诗句共4个字,诗句拼音为:xiǎo wū sān jiān,诗句平仄:仄平平平。

    “小屋三间”全诗

    《百丈山记》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
    石梁跨于其上。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
    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
    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门内跨池又为石梁。
    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
    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
    独其西阁为胜。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
    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
    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
    乃壁其后,无所睹。
    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
    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
    下临峭岸,深昧险绝。
    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目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殚数。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
    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
    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畏险者或不敢度。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
    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
    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
    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
    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分类: 游记写景山水

    作者简介(朱熹)

    朱熹头像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百丈山记翻译及注释

    翻译
      登上百丈山三里来路,向右边俯视,是又深又险的山沟,路的左边靠着陡峭的山崖,路面是垒起来的石磴,上了十几个台阶才过去了这段险区。百丈山的胜景,从此开始了。

      顺着石磴往东走,遇到一条小涧。一座石桥横跨在它上面。两旁都是苍青色的藤条和古老的树木,即使是盛夏的正午,也没有一点热气。涧水全是清澈见底,从高处流下来,发出“溅溅”的声响。走过石桥,沿着两旁都是山崖的小路曲曲折折地登上去,遇到了一座寺院的大门。有三间小房子,连十来个人也容纳不下来,但是前面可以俯视涧水。大门的后面临着石池,风从两旁的山峡间吹来,整天不断。大门里边,又有一座石桥横跨在石池上。过了石桥往北走,踩着石梯,上几级就到了尼姑庵。尼姑庵仅有几间旧房子,房子又矮又窄,没有什么值得观看的地方。只有西阁美好。溪水从西面山谷中顺着裂缝从西阁下面象箭射一般飞奔流出,向南与东面山谷中的水一块注入石池中。水从石池中再流出来,就形成了前面所说的那条小涧。西阁座落在它的上游,在激流和峻石相搏击的地方,最值得欣赏。后面是一座石壁,没有什么可看的。一个人晚上躺在西阁里面,枕头和卧席下面整夜都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越听得时间长越感到悲哀,但也很有意思。

      从寺院的大门出来往东走十来步,遇到一座石台。石台下临陡峭的崖岸,幽深昏暗极其险峻。从草木丛生的地方向东南望去,见一瀑布从前面的岩穴中喷涌而出,又从几十尺的高空中投下来。溅起的水沫象散落的珍珠,又象喷射的雾气,被阳光一照,光彩耀眼,不能正眼去看。石台在山西南的缺口处,它的前面对着芦山,有一座特别秀丽的山峰出现在眼前,而远近几百里高低不同的峰峦也都一个个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太阳迫近西山了,余光横射过来,紫色和翠绿色重重叠叠,数也数不完。早晨起来往山下望去,白云铺满平野,就象一起一伏的大海波涛一样。而远远近近从云中露出来的山峰,都象来来往往飘飞浮动一样,有的涌出,有的沉没,转眼之间千变万化。石台往东的小路断绝了,当地的人凿出些仅能容下脚的石磴来通过,并在东面建了一座神祠,遇到水涝或旱灾就到那里去祈祷。害怕危险的人有的就不敢过去。而山上可观赏的景致,到这里也就没有了。

      我同刘充父、刘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到这里来游览。已经把山上的胜景都写诗记述过了,我又按照次序这样详细记述下来。山上最值得观赏的地方是石磴、小涧、寺院大门、石台、西阁和瀑布。因此分别作了短诗来描述这些地方,并呈送给了一同来游览的人。现在又写了这篇游记,用它来告诉那些想去游览而未能去的人。

    注释
    1.本文作于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载于《朱文公文集》七十八卷。百丈山在建宁府建阳县(今福建省建阳县)东北,东与崇安、浦城二县接界。
    2.许:表示约数。
    3.绝壑:又深又险的山沟。
    4.控:临。垂崖:陡峭的山崖。
    5.度:渡过,过去。
    6.循:顺。
    7.得:遇见。
    8.梁:桥。
    9.亭午:正午。
    10.淙:流注,灌注。
    11.溅溅:水流声。
    12.山门:佛教寺院的大门。
    13.瞰:俯视。
    14.蹑:踏,踩。
    15.庵:尼姑的寺庙。
    16.才:仅仅。
    17.卑庳:低矮。迫隘:狭窄。
    18.胜:美好。
    19.罅:裂缝。
    20.据:通“倨”,踞坐,蹲坐,这里作“座落”解。
    21.水石峻激:为合叙句,拆分开来为“水激,石峻”。
    22.玩:欣赏,品味。
    23.潺潺:象声词,溪水流动的声音。
    24.昧:昏暗。
    25.瀵涌:喷涌。
    26.烛:照。
    27.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夺目:光彩耀眼。
    28.揖:如人作揖,这里是“对”的意思。
    29.历历:一个个清清楚楚的。
    30.薄:迫近。
    31.殚:尽。
    32.川:平野,平地。
    33.飞浮:飘飞浮动。
    34.径:小路。
    35.祷:祈祷。
    36.穷:尽。
    37.纪:通“记”。
    38.叙次:按照次序记叙。
    39.各别为小诗:各个另外作了几首短诗。按:所作小诗是六首五绝,见《朱文公文集》卷六《百丈山台咏》。
    40.夫:远指代词,那些。

    百丈山记创作背景

      这篇游记作于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所写的百丈山位于福建建阳东北。作者与同游者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皆赋诗以纪其胜”,复又“叙次其详如此”,这在末节中作了交代。诗文并作,记其游览之胜。而作者于诗外作文,不仅为着“呈同游诸君”,同时“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这篇末文字点明了写作此文的目的:导游,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百丈山记赏析

      作者没有把笔墨花在记述出游的时间、行程等方面,而是着力于描写百丈山的优美风景。文章开门见山,文尾映照题目,从“山之胜盖自此始”写起,到“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结束了基本部分的内容,首尾呼应,一气呵成,显得十分集中、紧凑。有选择地落笔于六处景致,分为两组:第一组叙述踏石磴、过涧水、入山门而至西阁,主要描写西阁环境的优美和夜宿听泉的感受;第二组中由石台引出,主要描写瀑布、夕照与云海,叙次分明,铺排得当,重点突出,引人入胜。

      第一段,从“登百丈山三里许”直接切入,前面的上山经过,所见所闻,一概略而不提,笔锋直逼描述中心:“山之胜盖自此始”。“左俯绝壑,右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及得度”,一“俯”一“控”,写出地势险要,得叠石为台阶才能通过。作者在这里表现了对险奇美的欣赏。

      第二段,描述循水游览,详写涧水美的形貌和作者由此萌生的审美情趣。这一段山门前后诸景点虽历历如绘,以“跨”、“度”、“上”等行为动词,展示过程,一笔不漏地描述了游览经过和诸多景象,但其详写重点则放在幽静美的描绘上。作者以“涧”为中心,贯穿着水的描写。“苍藤古木”的掩映,伴和着“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声色并茂。“盛夏亭午无暑气”,“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点染了清幽的氛围和清冽的感受。第二段一开始先略提小涧,再谛听水声溅溅,再瞰涧水流淌,再写“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探寻了水源,再以“乃为前所谓小涧者”,照应前文,并以“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表达了作者的欣赏态度,最后归结为“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的描述,显露了自己的审美趣味和情调。

      第三段,先写壮美的瀑布,后又写了美姿美态的山峰。

      先写瀑布。如果说第二段写出了百丈山的幽美的话,那么第三段写瀑布则重在表现壮美。先以“下临峭岸,深昧险绝”的险奇美作映衬,再写出“于林薄间东南望”的瀑布景象。“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凌空而泻,气势非凡。“沫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壮丽异常。然后写山峰。作者先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从缺口中遥望远山,“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然后作者又以一峰挺拔高出和群山逶迤而去相组合,形成了一幅主次层次感丰富的图画。“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接着作者以固定的景点,用傍晚和清晨两个不同时间的景观,构思两幅图画,进一步渲染了壮美的特征。“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突出的是色彩绚烂美;清晨“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凸现的是云海的变幻美。这样,在作者详尽描述的百丈山景中就兼具了险奇、幽静、五彩、飞动、变幻等诸种美的形态。

      最后一段,点明了写作此文的目的:导游,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这一句是作者游后的结论,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总括。

      这篇游记和一般平铺直叙的游记不同,作者处处留意对重点景观进行介绍、描写。如开头就直接写“石磴”,而舍去了关于登山历程的冗长叙述。又如写小涧,仅从客观方面写到了“苍藤古木”、“水皆清澈”以及涧水飞溅而下的淙淙声,和“盛夏亭午无暑气”这一游人的主观感受,笔墨无多,就点染出了此地环境的清幽宜人。 [3] 作者在介绍自然景观时,还擅于运用先抑后扬的笔法。即先叙述该处属平常景观,然后从中找出可供游人欣赏或可能使游人感兴趣的某一侧面、景点来进行介绍。如写山中六景之一的山门,仅有一“不能容十许人”的小屋,殊无可观,而作者用一转折语气,以“然”字领起,指出此地亦别有情趣。因为它“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倘若炎夏登临,峡风拂面,定当十分畅快,就使读者不禁心向往之了。又如写到山庵时,以为它“才老屋数间”,且狭小低湿,自然无可欣赏,而作者用一“独”字领起,指出庵之西阁却为一胜景,特别结合自己的身世遭遇,叙述了夜卧其上,下听泉声潺潺,所引起的悲凉之感。 [3] 百丈山中最吸引游人的,是石台和石台周围的景色。从“下临峭岸”的石台上,既可于“林薄间”望见前岩岩穴中喷涌而出,“投空数十尺”的瀑布;又可远眺“数百里峰峦高下”的壮观景色。还有变化万千的云海、冉冉西沉的夕阳。真是美不胜收,令人留连忘返。为了突现石台及其周围景色之美,作者多次运用了恰切而生动的比喻,如说瀑布飞沫“如散珠喷雾”,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云海中诸山“若飞浮往来”等,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那描写瀑布飞沫为日光所照时的景象的一段文字,虽为直叙,但由于能为山水传神,其技巧也不能不令人叹服。

    “小屋三间”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bǎi zhàng shān jì
    百丈山记

    dēng bǎi zhàng shān sān lǐ xǔ, yòu fǔ jué hè, zuǒ kòng chuí yá, lěi shí wèi dèng, shí yú jí nǎi de dù.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shān zhī shèng, gài zì cǐ shǐ.
    山之胜,盖自此始。
    xún dèng ér dōng, jí dé xiǎo jiàn.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
    shí liáng kuà yú qí shàng.
    石梁跨于其上。
    jiē cāng téng gǔ mù, suī shèng xià tíng wǔ wú shǔ qì.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
    shuǐ jiē qīng chè, zì gāo cóng xià, qí shēng jiàn jiàn rán.
    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dù shí liáng, xún liǎng yá qū zhé ér shàng, dé shān mén.
    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
    xiǎo wū sān jiān, bù néng róng shí xǔ rén, rán qián kàn jiàn shuǐ, hòu lín shí chí, fēng lái liǎng xiá jiān, zhōng rì bù jué.
    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mén nèi kuà chí yòu wèi shí liáng.
    门内跨池又为石梁。
    dù ér běi, niè shí tī, shù jí rù ān.
    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
    ān cái lǎo wū shù jiān, bēi bì pò ài, wú zú guān.
    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
    dú qí xī gé wèi shèng.
    独其西阁为胜。
    shuǐ zì xī gǔ zhōng xún shí xià bēn shè chū gé xià, nán yǔ dōng gǔ shuǐ bìng zhù chí zhōng.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
    zì chí ér chū, nǎi wèi qián suǒ wèi xiǎo jiàn zhě.
    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
    gé jù qí shàng liú, dāng shuǐ shí jùn jī xiāng bó chù, zuì wéi kě wán.
    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
    nǎi bì qí hòu, wú suǒ dǔ.
    乃壁其后,无所睹。
    dú yè wò qí shàng, zé zhěn xí zhī xià, zhōng xī chán chán.
    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
    jiǔ ér yì bēi, wèi kě ài ěr.
    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chū shān mén ér dōng shí xǔ bù, dé shí tái.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
    xià lín qiào àn, shēn mèi xiǎn jué.
    下临峭岸,深昧险绝。
    yú lín báo jiān dōng nán wàng, jiàn pù bù zì qián yán xué fèn yǒng ér chū, tóu kōng xià shù shí chǐ.
    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qí mò nǎi rú sàn zhū pēn wù, mù guāng zhú zhī, cuǐ càn duó mù, bù kě zhèng shì.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目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tái dāng shān xī nán quē, qián yī lú shān, yī fēng dú xiù chū, ér shù bǎi lǐ jiān fēng luán gāo xià yì jiē lì lì zài yǎn.
    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
    rì bó xī shān, yú guāng héng zhào, zǐ cuì chóng dié, bù kě dān shù.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殚数。
    dàn qǐ xià shì, bái yún mǎn chuān, rú hǎi bō qǐ fú.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
    ér yuǎn jìn zhū shān chū qí zhōng zhě, jiē ruò fēi fú lái wǎng.
    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
    huò yǒng huò méi, qǐng kè wàn biàn.
    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tái dōng jìng duàn, xiāng rén záo shí róng dèng yǐ dù, ér zuò shén cí yú qí dōng, shuǐ hàn dǎo yān.
    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wèi xiǎn zhě huò bù gǎn dù.
    畏险者或不敢度。
    rán shān zhī kě guān zhě, zhì shì zé yì qióng yǐ.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yú yǔ liú chōng fù píng fù lǚ shū jìng biǎo dì xú zhōu bīn yóu zhī.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
    jì jiē fù shī yǐ jì qí shèng, yú yòu xù cì qí xiáng rú cǐ.
    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
    ér qí zuì kě guān zhě, shí dèng xiǎo jiàn shān mén shí tái xī gé pù bù yě.
    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
    yīn gè bié wèi xiǎo shī yǐ shí qí chù, chéng tóng yóu zhū jūn.
    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
    yòu yǐ gào fū yù wǎng ér wèi néng zhě.
    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小屋三间”平仄韵脚

    拼音:xiǎo wū sān jiān
    平仄:仄平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五删  (仄韵) 去声十六谏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小屋三间”的相关诗句

    “小屋三间”的关联诗句

您也许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