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筰道仍通

  • “邛筰道仍通”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邛筰道仍通”出自宋代京镗的《水调歌头》,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qióng zuó dào réng tōng,诗句平仄:平平仄平平。

    “邛筰道仍通”全诗

    《水调歌头》
    百堞龟城北,江势远连空。
    杠梁济涉,浑似溪涧饮长虹。
    覆以翬飞华宇,载以鱼浮叠石,守护有神龙。
    好看发源水,滚滚尽流东。
    司马氏,凌云气,盖群公。
    当年题柱,从此奏赋动天容。
    果驾轺车使蜀,能致诸蛮臣汉,邛筰道仍通
    寄语登桥者,努力继前功。

    分类: 水调歌头

    【注释】:
    原序:伏蒙都运、都大、判院以某新建驷马楼落成有日,宠赐佳词,为郡邑之光,辄勉继严韵,以谢万分。

    成都城北旧有一座清远桥,相传即汉代的升仙桥(一作“升迁桥”)。据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蜀郡州治 》,桥有送客观,汉代著名辞赋家司马相如最初离蜀赴长安时 ,曾题辞于此,曰 “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 ”(太平御览·地部·桥)引《华阳国志》作司马相如题桥柱云云,与单行本稍有不同),意即不做高官誓不还乡。后来此志竟成,果然以“钦差大臣”的身份乘赤车驷马返蜀,一时太守以下郊外迎接 ,县令背负弓箭为之开道 ,蜀人把这视为荣耀(参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唐岑参《升仙桥》“长桥题柱去,犹是未达时。及乘驷马车,却从桥上归。名共东注水,滔滔无尽期 。”即咏其事。升仙桥南宋时业已破旧,孝宗绍熙十六年(1189)十二月至十七年四月,身为四川安抚制置使、知成都府的京镗将其重加修建,改名“驷马桥”,并撰有《驷马桥记》。
    观本篇小序可知,桥将竣工时,同僚们赋词祝贺,作者遂填此阕以作答谢。但,原唱今已失传,只剩下这篇“报李”之作了。
    全词紧紧围绕“驷马桥”在作文章。
    “百堞 ”二句,先写此桥所在之地、所跨之江。
    “龟城”是成都的别名。相传战国时秦大臣张仪初筑此城,屡筑屡坏,后见大龟从江中而出,巫者让张仪按龟之行迹筑城,果然城筑而不坏。见宋祝穆《方舆胜览·成都府·郡名 》。“江”,此指郫江,系长江上游支流之一,经成都北,折向南,与都江会合。郫江气势磅礴,遥接长天,景色极为雄阔,又得雄伟绵延之城垣映衬其间,更其壮观,而“江 ”既浩荡若此,则“江”上之“桥”的巍峨与伸展不问可知。写“江”正所以写“桥”焉。
    然而“江阔桥更长”的写法,在词人犹觉不足以显示“桥 ”的气魄之大 ,故下文又设喻为夸张。以“长虹”拟“桥”,这是夸大 ;以“溪涧”拟“江”,这是夸小。驷马桥的矫健雄伟,就在这“大”与“小”的对比中突出出来了。司马相如《子虚赋》中的楚使子虚以云梦泽“方九百里”夸言楚国之大,齐乌有先生则以齐国”吞若云楚者八九 ,其于胸中曾不带芥”抑而胜之。本篇笔法,与此相近。
    细细品味,“杠梁”二句的精彩之处尚不止于此。
    如“济涉”字、“饮 ”字,也都是词眼所在。就事实而言,“江”动而“桥”静”但据实写来,便无诗意。词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桥墩比作人腿,写“桥”迈开大步涉水过江;又将桥身比作渴虹,张开大嘴吮吸湍流。—“静”物“动”写,整个画面就活起来了。
    前四句,作者作远观江桥,先绘背影,再描桥姿,层次分明,读者心中已生桥之大概。“远”“浑”等词极具气魄,桥之伟岸淋漓尽现于此。
    以上从大处落墨 ,是对驷马桥的宏观描写 。至“覆以”二句,精雕细琢,转入微观。桥巅之,有华丽的飞檐覆盖着,势如羽军鸟振翅;桥底有层叠的石墩负载着,形如鱼鳖浮游。似这等巧夺天工、美仑美奂的建筑物,合有神灵护佑。相传隋军战舰自成都东下伐陈时 ,“有神龙数十,腾跃江流 ,引伐罪之师,向金陵之路 ,船住则龙止,船行则龙去,四日之内,三军皆睹”(见《隋书·高祖纪 》开皇八年伐陈诏),于是词人不假旁搜,顺手引入词中,更为此桥抹上一道奇光幻彩。桥以“马”名,而词人在具体摹写与渲染时,又调动“羽军”,“鱼”、“龙”等动物字词,且与首句“龟城”之“龟”字遥遥相映,别具匠心。尽客这些飞禽水族均非其实 (“羽军”、“鱼”、“龟”分别物化、附属于“华宇”、“叠石”和“城”,“龙”则纯出于虚拟 ),能够引发读者的丰富想象,使人若见羽军飞于天、龟行于陆、鱼浮江面,龙潜水底,这就加倍地给“郫江长虹图”增添了勃勃生机。
    作者宏观写桥极有气势、细处入手更富神韵、语言生动灵活,视角多变,短短三句,桥之精美跃然纸上。
    自《尚书·禹贡》以后,古人以为长江发源于蜀中的岷山,后世文学家信之不疑,晋郭璞《江赋》曰:“惟岷山之导江,初发源于滥觞。”苏轼是四川人,其《游金山寺》诗亦云:“我家江水初发源。”词人以浓墨重彩描绘此桥传神之后,不无自豪地宣称:新桥落成在望,很快便可登桥观览,欣赏那刚发源不久的江水滚滚东流了!上阕起处由“江”出“桥 ”,至此又由“桥”入“江 ”,峰回路转,岭断云连,章法缜密地结束了上阕。
    上阕着重写“桥 ”,然题面中“驷马”二字尚无着落,故下阕即转而述司马相如事。江势雄伟,桥姿壮丽,地灵如此,人杰若何?写江写桥,自然言及登桥之人 ,两阕之间的过渡,亦可谓“山岩巉绝之际,飞梁而行”(明李腾芳《山居杂著》)了。
    换头三句,高度赞扬司马相如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谓其登桥上路、出蜀赴京之际,气宇轩昂,压倒了当世的诸公。以下二句,一则述“题柱”之举,勾锁上文;一则进而叙述其入京后牛刀小试,初露锋芒。按《史记》本传载其为天子游猎赋(即《上林赋》)献给汉武帝,帝大悦,任用其为郎官,“奏赋动天容”即是谓此。至“果驾”三句,登峰造极,备述其雄图大展,衣锦荣归。传载相如为郎官数岁,武帝遣其为使其回乡安抚巴蜀地区,后又出使西南邛、稢等少数民族统治区,致使诸少数民族首领皆请为汉臣,汉与邛、稢间断绝了的交往自此重新畅通。这两次出使,于国家而言,稳定了西南边陲的政治局势,加强了汉王朝与西南诸少数民族的联系,贡献甚大;于个人而言,实现了当年乘赤车驷马重返成都的豪语壮志,也算心满意足,利国利家成功成名了,驰誉乡里,垂名清史对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来说,人生的价值,莫此为甚了。词人虽只是根据史料,敷衍成文,但无限神往之情,已洋溢在字里行间。
    作者,推崇前贤,目的是激励后进;表彰古之登桥者 ,正为激励今之登桥者奋起 。所以才有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的最后两句:“寄语登桥者 ,努力继前功 !”词人重修此桥之旨,以“驷马”名桥之旨,以及撰此词之旨,便昭然揭出。为山九仞,有此一篑封顶,便出云霄之上,全词有此作收束意味登时深远有加。
    通观全词,既为桥而作 ,则上阕写桥由粗及精,继而下阕独展“驷马”之旨趣,由古励今。层次分明。不乏深意,实属佳作。
    就思想内容而论,本篇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某些封建社会士大夫阶级的局限性,如大汉族主义倾向、对于个人功名利禄的汲汲追求等等 ,这些固然不足取;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词人所歌颂的并非古人为禄利争夺之为,而是符合国家、民族利益之举,词人赞此,也是想表达个人的荣耀应在为国家、民族尽职尽责中实现词中所含蕴着的奋发、进取精神,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唐宋词里司马相如事者汗牛充栋,大抵着眼于他的文学才华以及他与卓文君的浪漫爱情,而本篇独取其在政治建树,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逆言之即“见仁者仁,见智者智 ”,如果说他人之词乃词人之词,那么京镗此词则便是政治实干家之词了!
    有宋一代是我国文明与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阶段,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出繁荣局面,其表现之一即地方官吏颇留意于保护整修古迹、新辟名胜,功成之时,辄延请名士或亲自挥毫为文以记,故此类散文佳作层出不穷,如范仲淹《岳阳楼记 》、欧阳修《丰乐亭记》、苏轼《超然台记 》、陆游《铜壶阁记》等皆是。我们常说南宋豪放派词人有“以文为词”的倾向,这方面仅仅着眼于他们词中的散文句法是不够的,还应该注意到散文题材对词作的渗透。即以此词而论,它难道不是一篇协律押韵、入乐可歌的《驷马桥记》么?

    “邛筰道仍通”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shuǐ diào gē tóu
    水调歌头

    bǎi dié guī chéng běi, jiāng shì yuǎn lián kōng.
    百堞龟城北,江势远连空。
    gāng liáng jì shè, hún sì xī jiàn yǐn cháng hóng.
    杠梁济涉,浑似溪涧饮长虹。
    fù yǐ huī fēi huá yǔ, zài yǐ yú fú dié shí, shǒu hù yǒu shén lóng.
    覆以翬飞华宇,载以鱼浮叠石,守护有神龙。
    hǎo kàn fā yuán shuǐ, gǔn gǔn jǐn liú dōng.
    好看发源水,滚滚尽流东。
    sī mǎ shì, líng yún qì, gài qún gōng.
    司马氏,凌云气,盖群公。
    dāng nián tí zhù, cóng cǐ zòu fù dòng tiān róng.
    当年题柱,从此奏赋动天容。
    guǒ jià yáo chē shǐ shǔ, néng zhì zhū mán chén hàn, qióng zuó dào réng tōng.
    果驾轺车使蜀,能致诸蛮臣汉,邛筰道仍通。
    jì yǔ dēng qiáo zhě, nǔ lì jì qián gōng.
    寄语登桥者,努力继前功。

    “邛筰道仍通”平仄韵脚

    拼音:qióng zuó dào réng tōng
    平仄:平平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一东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邛筰道仍通”的相关诗句

    “邛筰道仍通”的关联诗句

您也许还喜欢

使用小程序,功能更全,类型更多
点击前往微信小程序!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