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琵琶》 白居易

    弦清拨剌语铮铮,背却残灯就月明。
    赖是心无惆怅事,不然争奈子弦声。

    作者简介(白居易)

    白居易头像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琵琶》白居易 翻译、赏析和诗意

    《琵琶》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弦清拨剌语铮铮,
    背却残灯就月明。
    赖是心无惆怅事,
    不然争奈子弦声。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一个弹奏琵琶的场景。琵琶的琴弦清脆悦耳,琴音铮铮作响。弹奏者背对着残留的灯光,只看见明亮的月光。作者认为这是因为弹奏者心无杂念,没有烦恼事情的缘故,否则如何能奏出如此动听的琴音呢?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琵琶的音乐形象,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和心灵的宁静。琵琶的声音清亮而悦耳,给人一种安详的感觉。弹奏者背对残灯,只看见明亮的月光,这种构图方式增强了诗中的意境。作者通过琵琶音乐与内心的宁静相呼应,强调了心境的重要性。他认为,正是因为弹奏者内心没有烦恼事物的困扰,才能奏出如此动听的琴音。

    这首诗词反映了唐代文人追求心灵自由与超脱的思想情感。它展现了作者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内心宁静状态的向往。通过琵琶的音乐表达,诗词传达了作者对心境的理解和追求,同时也启发人们对内心世界的重视。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琵琶音乐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心境宁静的向往,强调了心灵的自由与超脱。它以简洁凝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示了唐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心灵追求,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琵琶》白居易 拼音读音参考

    pí pá
    琵琶

    xián qīng bō lá yǔ zhēng zhēng, bèi què cán dēng jiù yuè míng.
    弦清拨剌语铮铮,背却残灯就月明。
    lài shì xīn wú chóu chàng shì, bù rán zhēng nài zǐ xián shēng.
    赖是心无惆怅事,不然争奈子弦声。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琵琶》专题为您介绍琵琶古诗,琵琶白居易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

热门推荐

使用小程序,功能更全,类型更多
点击前往微信小程序!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