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疫病的读音 晚疫病的意思」字如何造句

  • 晚疫病的读音 晚疫病的意思

    晚疫病 中文学名: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 界:真菌界 门:真菌门(Eumycophyta) 亚门:鞭毛菌亚门(Mastigomycotina) 纲:卵菌纲(Oomycetes) 目:霜霉目(Peronosporales) 科:腐霉科(Pythiaceae) 属:疫霉属(Phytophthora) 属真菌病害,幼苗、成株均可发病,可为害叶、茎、果,但以成株期的叶片和青果受害较重。叶片染病多从下部叶片开始,形成暗绿色水渍状边缘不明显的病斑,扩大后呈褐色,湿度大时,叶背病键交界处出现白霉,干燥时病部干枯,脆而易破。 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和果实,也可侵染茎部。幼苗受害,近叶柄处呈黑褐色腐烂,蔓延至茎,造成幼苗萎蔫倒伏。叶片上病斑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生,形状不规则,呈暗绿色水渍状,后逐渐变成褐色,边缘不明显,病斑上无轮纹。茎部病斑呈暗褐色,形状不规则,稍凹陷,边缘有明显的白色霉状物。果实上病斑多发生在绿果的一侧,边缘不明显,常以云纹状向外扩展,初为暗褐色油渍状病斑,后渐变为暗褐色至棕色,病斑占果面的三分之一,被害部分深达果肉内部,果实质地硬实而不软腐,潮湿时,患病部可长出白色霉状物 低温、潮湿是该病发生的主要条件,温度在18~22℃,相对湿度在95~100%时易流行。20~23℃时菌丝生长最快,借气流、雨水传播,偏氮,底肥不足,连阴雨,光照不足,通风不良,浇水过多,密度过大利于发病。是一种多次重复侵染的流行性病害。 病菌以菌丝体在带病的马铃薯块茎内越冬,也可在温室番茄上危害并越冬。在土壤中病残体不能存活,初次侵染来自田间马铃薯或温室番茄上。患病的植株在病斑上产生大量的孢子囊,借气流、雨水、流水进行再次侵染。 一、农业防治 1、轮作换茬:防止连作,应与十字花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避免和马铃薯相邻种植; 2、培育无病壮苗:病菌主要在土壤或病残体中越冬,因此,育苗土必须严格选用没有种植过茄科作物的土壤,提倡用营养钵、营养袋、穴盘等培育无病壮苗; 3、加强田间管理:施足基肥,实行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定植后要及时防除杂草,根据不同品种结果习性,合理整枝、摘心、打杈,减少养分消耗,促进主茎的生长; 4、合理密植:根据不同品种生育期长短、结果习性,采用不同的密植方式,如:双秆整枝的每亩,栽2000株左右,单秆整枝的每亩栽2500~3500株,合理密植,可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的发生; 二、药剂防治 预防用药: 在预期发病时,采用嘧啶核苷类抗菌素500倍液喷施加嘧菌酯百菌清800倍液,每7—10天1次。 治疗用药: 1、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病果及严重病枝,然后根据作物该时期并发病害情况,40%乙磷锰锌可湿性粉剂300倍液加嘧啶核苷类抗菌素500倍液喷施加嘧菌酯百菌清800倍液, 5—7天用药1次,连用2-3次。 2.发病较重时,清除中心病株、病叶等,及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防治方法。 病菌发生的最适温度是18℃~22℃,病菌孢子囊大量形成,需有95%以上的相对湿度。当田间温度在10℃~24℃、相对湿度在75%以上时,病害均可发生。阴雨天湿度大、露水重、早晨及夜晚多雾的情况下易发病。保护地栽培比露地栽培易发病。栽培密度过大(如:番茄中、晚熟品种每亩超过3500棵,早熟品种每亩超过4000棵),通风不良都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 wǎn
    • bìng

    “晚疫病”的读音

    拼音读音
    [wǎn yì bìng]
    汉字注音:
    ㄨㄢˇ ㄧˋ ㄅㄧㄥˋ
    简繁字形:
    是否常用:

    “晚疫病”的意思

    基本解释

    辞典解释

    晚疫病  wǎn yì bìng  ㄨㄢˇ ㄧˋ ㄅㄧㄥˋ  

    一种植物疾病。由真菌引起,严重危害马铃薯及番茄,使其茎和叶片有暗褐色的斑点,甚至面积扩大,变为黑褐色,使受害部位死亡。

    网络解释

    晚疫病

    中文学名: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
    界:真菌界
    门:真菌门(Eumycophyta)
    亚门:鞭毛菌亚门(Mastigomycotina)
    纲:卵菌纲(Oomycetes)
    目:霜霉目(Peronosporales)
    科:腐霉科(Pythiaceae)
    属:疫霉属(Phytophthora)
    属真菌病害,幼苗、成株均可发病,可为害叶、茎、果,但以成株期的叶片和青果受害较重。叶片染病多从下部叶片开始,形成暗绿色水渍状边缘不明显的病斑,扩大后呈褐色,湿度大时,叶背病键交界处出现白霉,干燥时病部干枯,脆而易破。
    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和果实,也可侵染茎部。幼苗受害,近叶柄处呈黑褐色腐烂,蔓延至茎,造成幼苗萎蔫倒伏。叶片上病斑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生,形状不规则,呈暗绿色水渍状,后逐渐变成褐色,边缘不明显,病斑上无轮纹。茎部病斑呈暗褐色,形状不规则,稍凹陷,边缘有明显的白色霉状物。果实上病斑多发生在绿果的一侧,边缘不明显,常以云纹状向外扩展,初为暗褐色油渍状病斑,后渐变为暗褐色至棕色,病斑占果面的三分之一,被害部分深达果肉内部,果实质地硬实而不软腐,潮湿时,患病部可长出白色霉状物
    低温、潮湿是该病发生的主要条件,温度在18~22℃,相对湿度在95~100%时易流行。20~23℃时菌丝生长最快,借气流、雨水传播,偏氮,底肥不足,连阴雨,光照不足,通风不良,浇水过多,密度过大利于发病。是一种多次重复侵染的流行性病害。
    病菌以菌丝体在带病的马铃薯块茎内越冬,也可在温室番茄上危害并越冬。在土壤中病残体不能存活,初次侵染来自田间马铃薯或温室番茄上。患病的植株在病斑上产生大量的孢子囊,借气流、雨水、流水进行再次侵染。
    一、农业防治
    1、轮作换茬:防止连作,应与十字花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避免和马铃薯相邻种植;
    2、培育无病壮苗:病菌主要在土壤或病残体中越冬,因此,育苗土必须严格选用没有种植过茄科作物的土壤,提倡用营养钵、营养袋、穴盘等培育无病壮苗;
    3、加强田间管理:施足基肥,实行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定植后要及时防除杂草,根据不同品种结果习性,合理整枝、摘心、打杈,减少养分消耗,促进主茎的生长;
    4、合理密植:根据不同品种生育期长短、结果习性,采用不同的密植方式,如:双秆整枝的每亩,栽2000株左右,单秆整枝的每亩栽2500~3500株,合理密植,可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的发生;
    二、药剂防治
    预防用药:
    在预期发病时,采用嘧啶核苷类抗菌素500倍液喷施加嘧菌酯百菌清800倍液,每7—10天1次。
    治疗用药:
    1、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病果及严重病枝,然后根据作物该时期并发病害情况,40%乙磷锰锌可湿性粉剂300倍液加嘧啶核苷类抗菌素500倍液喷施加嘧菌酯百菌清800倍液, 5—7天用药1次,连用2-3次。
    2.发病较重时,清除中心病株、病叶等,及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防治方法。
    病菌发生的最适温度是18℃~22℃,病菌孢子囊大量形成,需有95%以上的相对湿度。当田间温度在10℃~24℃、相对湿度在75%以上时,病害均可发生。阴雨天湿度大、露水重、早晨及夜晚多雾的情况下易发病。保护地栽培比露地栽培易发病。栽培密度过大(如:番茄中、晚熟品种每亩超过3500棵,早熟品种每亩超过4000棵),通风不良都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晚疫病”的单字解释

    】:1.晚上:今晚。晚会。从早到晚。2.时间靠后的:晚稻。晚秋。晚年。晚清(清朝末年)。3.比规定的或合适的时间靠后:八点再去就晚了。今年的春天来得晚。4.后来的:晚辈。5.后辈对前辈的自称(用于书信)。6.靠后的一段时间,特指人的晚年:岁晚。晚节。晚景。7.姓。
    】:流行性急性传染病的统称:防疫。鼠疫。
    】:1.生理上或心理上发生的不正常的状态:疾病。心脏病。他的病已经好了。2.生理上或心理上发生不正常状态:他着了凉,病了三天。3.害处;私弊:弊病。4.缺点;错误:语病。通病。5.祸害;损害:祸国病民。6.责备;不满:诟病。为世所病。

    “晚疫病”的相关词语

    * 晚疫病的读音是:wǎn yì bìng,晚疫病的意思:晚疫病 中文学名: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 界:真菌界 门:真菌门(Eumycophyta) 亚门:鞭毛菌亚门(Mastigomycotina) 纲:卵菌纲(Oomycetes) 目:霜霉目(Peronosporales) 科:腐霉科(Pythiaceae) 属:疫霉属(Phytophthora) 属真菌病害,幼苗、成株均可发病,可为害叶、茎、果,但以成株期的叶片和青果受害较重。叶片染病多从下部叶片开始,形成暗绿色水渍状边缘不明显的病斑,扩大后呈褐色,湿度大时,叶背病键交界处出现白霉,干燥时病部干枯,脆而易破。 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和果实,也可侵染茎部。幼苗受害,近叶柄处呈黑褐色腐烂,蔓延至茎,造成幼苗萎蔫倒伏。叶片上病斑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生,形状不规则,呈暗绿色水渍状,后逐渐变成褐色,边缘不明显,病斑上无轮纹。茎部病斑呈暗褐色,形状不规则,稍凹陷,边缘有明显的白色霉状物。果实上病斑多发生在绿果的一侧,边缘不明显,常以云纹状向外扩展,初为暗褐色油渍状病斑,后渐变为暗褐色至棕色,病斑占果面的三分之一,被害部分深达果肉内部,果实质地硬实而不软腐,潮湿时,患病部可长出白色霉状物 低温、潮湿是该病发生的主要条件,温度在18~22℃,相对湿度在95~100%时易流行。20~23℃时菌丝生长最快,借气流、雨水传播,偏氮,底肥不足,连阴雨,光照不足,通风不良,浇水过多,密度过大利于发病。是一种多次重复侵染的流行性病害。 病菌以菌丝体在带病的马铃薯块茎内越冬,也可在温室番茄上危害并越冬。在土壤中病残体不能存活,初次侵染来自田间马铃薯或温室番茄上。患病的植株在病斑上产生大量的孢子囊,借气流、雨水、流水进行再次侵染。 一、农业防治 1、轮作换茬:防止连作,应与十字花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避免和马铃薯相邻种植; 2、培育无病壮苗:病菌主要在土壤或病残体中越冬,因此,育苗土必须严格选用没有种植过茄科作物的土壤,提倡用营养钵、营养袋、穴盘等培育无病壮苗; 3、加强田间管理:施足基肥,实行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定植后要及时防除杂草,根据不同品种结果习性,合理整枝、摘心、打杈,减少养分消耗,促进主茎的生长; 4、合理密植:根据不同品种生育期长短、结果习性,采用不同的密植方式,如:双秆整枝的每亩,栽2000株左右,单秆整枝的每亩栽2500~3500株,合理密植,可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的发生; 二、药剂防治 预防用药: 在预期发病时,采用嘧啶核苷类抗菌素500倍液喷施加嘧菌酯百菌清800倍液,每7—10天1次。 治疗用药: 1、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病果及严重病枝,然后根据作物该时期并发病害情况,40%乙磷锰锌可湿性粉剂300倍液加嘧啶核苷类抗菌素500倍液喷施加嘧菌酯百菌清800倍液, 5—7天用药1次,连用2-3次。 2.发病较重时,清除中心病株、病叶等,及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防治方法。 病菌发生的最适温度是18℃~22℃,病菌孢子囊大量形成,需有95%以上的相对湿度。当田间温度在10℃~24℃、相对湿度在75%以上时,病害均可发生。阴雨天湿度大、露水重、早晨及夜晚多雾的情况下易发病。保护地栽培比露地栽培易发病。栽培密度过大(如:番茄中、晚熟品种每亩超过3500棵,早熟品种每亩超过4000棵),通风不良都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热门推荐

使用小程序,功能更全,类型更多
点击前往微信小程序!
立即打开